这是于潇的第篇原创
1
今天在翻阅QQ空间的私密日记时,无意中翻到了一篇13年写的文章,这是一篇对广告行业看法的文章。
时隔7年,觉得当时的想法还是蛮有意思的,就简单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各位。
正文
进入这个行业时间比较短,对其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摸爬滚打这么长时间了,多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
当年在老师那学到的都是些传统广告的精髓,这些知识至今使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网络上还是身边所经历的,都明显感受到广告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让一个刚进入广告行业不久的新人,有一股强烈的不安感。
现代广告可以说和我刚开始接触的传统广告已完全不同了,无论是媒介还是传播方式都已经不同往日。
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行业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
广告这个行业。
在我看来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行业,需要你不断的充电学习新东西。
我把广告的知识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部知识,一个是外部知识。
内部知识是指对市场的洞察、对人性的剖析等一系列的思考方式,这是广告人的看家本领,永远都不会过时。
外部知识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形式、新事物等,这些东西你也要跟得上,才能与时俱进。
这让我想起了叶茂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广告行业如何发展,人性永远是不变的”。
是的!洞察人性是广告学问中最最精髓的东西,我对此深信不疑。
2
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广告公司,都存在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就是单纯的凭经验和感觉去想创意。
说白了,就是没有做广告调研,天天就坐在办公室里去想。
这种现象和我之前学的广告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的印象里,好的广告创意一定是靠脚走出来的。
脑白金的创始人史玉柱,在想脑白金的广告创意时,就主动去和大爷大妈们攀谈,于是才洞察出老头老太太不是不需要脑白金,而是舍不得买的真实诉求。
最后才确定了。
让子女送爸妈脑白金的广告策略。
脑白金广告是广告主他自己想出来的,因为史玉柱本身就不太相信广告公司(应该是他的个人偏见吧)。
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这个能力或精力,于是广告部分都是通过外包的形式去解决的。
客户向来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这就导致了很多创意人不愿意浪费大量的精力去做市场调研,去想一个所谓的好创意。
因为有时候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客户还不一定认同你的创意。
所以很多广告公司都知道如何在创意上“偷懒”,毕竟做调研可能会花冤枉钱。
而我这个人骨子里就偏偏喜欢研究,凡是都想弄个究竟。
记得在活动公司工作的时候,公司接了一个足疗店的活动需求,客户想通过活动的方式给他们带带客,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主意。
结果当天晚上我真就跑去那家足疗店做了一次暗访,也的确收获到了一些线索。
最后发现我们这个城市,这几天恰好在严打,足疗店一些见不得光的服务也开始收敛了许多,所有房间都必须是敞开经营。
最有意思的是,管事的小哥估计是为了探探我啥目的,还真就给我找了一个特别胖的姑娘做足疗(这不禁让我想起《屌丝男士》里的98和的段子)。
当然我是正经做足疗的。
调研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活动不能接,原因有三:第一是最近严打,这家店会流失掉一部分客户,这个客观因素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第二他们想要解决的是销售问题,是个管杀还得管埋的活,很明显普通的活动公司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三足疗本身就是夕阳产业了,市场已经逐渐萎靡,拓客难度大。
第二天我把这个结论汇报给经理时,只换来了对方的一声不削,他觉得我这么个新人,这么做有点不自量力(其实就是瞧不起人呗)。
结果这个活动还真就没接,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得而知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
无论是广告还是活动,坐办公室里真的能想出好创意吗?
我觉得创意不是自嗨,不是意淫,它是为企业服务的,应该是为了解决企业问题而存在的。
企业问题其实就是市场问题,市场在外面,而不在屋内,作为服务行业、企业的下游行业,只有深入的了解对方需求,才能实实在在替他们解决问题。
解决别人的问题,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品牌打广告,客户的同行会看你,你的同行会看你,市场也会看你,所以要珍惜每一次服务客户的机会。
3
广告行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动荡和问题。
广告行业的抄袭情况非常严重,再加上法律在这方面也不是很健全,这就导致很多创意人自己都不太把创意当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初的喜欢不能足以支撑一个人走到最后,如果行业不受待见,工资待遇又不丰厚,自然少了一直干下去的坚持。
就像公务员一样,为什么那么多人报考,就是因为社会地位高,有面子,工作风险小,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保证你吃饭是没问题的。
广告行业不同,行业混乱,没有标准化,赚的不多,还特别辛苦,真正能混的有头有脸的还真心不多。
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时间谈理想。
记得有一位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一个月赚那么俩钱,天天还得寻思有钱人喜欢啥,你说滑不滑稽。
确实,我想能够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的,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理想主义的吧。
进入这个行业后,也曾犹豫过、彷徨过,思考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就算有朝一日我不在这个行业混了,我仍然会学习并且热爱这个行业。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应该会把我在这个行业的所思所想实践到自己的事业当中,毕竟服务别人也可以服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