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条电信路,乍一听这路名,可能一多半的人都会倾向于这样认为,就是电信路这个路名的产生应该是在电信技术在成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应用之后,想想身边电信技术方面的应用,手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成都人的生活当中的?90年代是吧?而且电话开始普及于家庭应该也是这个年代吧?依此保守一点估计,电信路路名的出现最早应该不超过70年代末吧?这样分析没错吧?实际上,一般人想不到,电信路的得名还需要追溯到上世纪的30年代。
不知道这算不算洋务运动的后续影响,年,成都地方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帮助下,在华西坝的农田中修建起了广播电台,作商业性电台使用。因电台大门上绘有“电”字图案作为标记,年电台西侧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遂被命名为“电字路”。成都解放后,电信局宿舍落址于此,电字路改名为“电信路”,并沿用至今。
在一个铁塔顶上看另一个铁塔
电台有两座铁塔,一左一右,同样的高,可以说是直入云霄,是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两座铁塔的宽度远看着都比较窄,但却异常地高,视觉上其高度与现在的成都电视塔有得一比。华西坝的这座塔下大上小,略有流线型,虽在形状上没有埃菲尔铁塔那样有丰富的结构,但它是双塔并立,加之又很高,所以在气势上它不输埃菲尔铁塔,而且还是很有形式美的。小时候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以及平时在周边玩耍的时候都能看到它,只要有农田的地方或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成都普遍的一两层楼的房子根本就遮挡不住它,可以说笔者是看着它长大的,有时候在无聊中,笔者还看着它出神,独自琢磨一番,这两座塔到底是作何用的。
至于铁塔下的电信路,虽然笔者常常走,但最初笔者根本不知道它叫什么路,一来当时没有路牌,二来它看起来就不像是一条城市里的路。依笔者对它的印象,称它是一条由城市包围着的田园路,也未必不贴切,当时那里的情况是什么样呢?以那两座铁塔为中心,铁塔下是一片大致长方形的农田,这片农田的北界为国学巷川医附院的大门一线,南界是小天居民点的北端,东界为华西后坝老旧民宅,西边沿为依浆洗街洗面桥街修筑的民房以及锅炉厂、皮鞋厂等轻工企业,四方合围之下,中间这片农田仿佛是一个小盆地,而电信路就处在这个盆地的东部边沿。(如图)
电信路周边图,70年代
电信路是我们小时候进城的主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医院的必经之路,要走这条路必先经过小天居民点,这是一片营房一样整齐划一的居民区,是58年建锦江宾馆而迁建过来的,都是两层楼的木结构瓦房,很多构件都是从原址拆过来的,建成后依然是清代的风格。这里的主要街道是小天二路至小天八路,呈东西走向并列着,在它们的中间,劈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横穿过好几条小天路,这条路算是居民点里的重要道路,但这路却没有路名,两边的房子的大门都没有开在这条路上,房子的门牌号不需要用到这条路的路名,因而就没有必要给这条路命名了。
这条路往北走,走到尽头时,直走的路嘎然而止,但眼前的景象却令人豁然开朗,如若进入了桃花源的感觉,绿绿的稻田,摇曳的柳枝,清清的小河,河上还有小拱桥,还有竹林环绕的农家小院,接下来的路要从这样的田园环境中经过是不是很爽啊?
从小天居民点出来到电信路先要横着走一段,这一段贴着东机厂的围墙走,路较窄,好像还是泥巴路,天晴时有些地方还有很深的自行车轮胎在泥中压出的凹槽。随后,路往右拐,过一个拱拱桥(我们至今还这样称呼那里)就上到电信路了。
现在的拱拱桥附,从北往南看,桥和河都早已没有了,白局长的别墅原址在白轿车后面的树丛里
那个桥的南边,有一座别墅小楼,没有围墙,就靠树和竹子三面合围,圈成了一块开放式领地,三面树高林深,整个楼都在树影掩映中,印象中这楼有两层或三层,民国式小洋楼,楼上无回廊,倒是有点防御堡垒的味道,门牌上贴着九如村的号牌,楼内的小孩常在那空地上玩,看那些门前时进时出的人员数量,估摸着约有三、四家人住在里面。一个网友给笔者透露,这里住的是解放前成都水上警察局白局长,不知是否是真的?
走过九如村拱拱桥就是电信路;下桥右边是文化局宿舍,看样子就像是一家单位,这里有个拱门,里面是图书馆、歌舞团、话剧团、木偶剧团等单位的职工宿舍。门口总有一些人在那儿晃动,是电信路最有人气的一家院子,打从小天二路拐出来,视线越过田坝,老远就能到它。
再往北一点,电信路的东面是华西后坝的老旧房子,有些也可以称为别墅,印象中都是灰黑色调子,青砖墙的表面都开始有一些风化了,这些老房子低调实用,也不喧闹,有那么一点点神秘的色彩,右手边有几条叉路,中学路,小学路,平时安静得很,稍微碰上一两个,不一会儿功夫就又没人影了。与成都普遍的小街道不同,这里没有人坐在门外边做事、休息和玩耍!
电信路小学路口
而电信路的西侧还有不少的农田,多数是稻田,冬春季节,有的田地里也会种上油菜,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的旁边,两座铁塔稳稳地立在那里,仰头看塔尖,多看一会儿就有眩晕的感觉,塔与电信路之间隔着一个两三户人家的小村子,村子临电信路这边上还开着小卖部和小饭馆,村子里有很高的竹林,村旁有条泥路可以往里走一截,到那儿就能完整地看到铁塔。
到现场看到的铁塔比想像的更宽大,有个四方的水泥台子,约一人高,不是走近就能直接触摸到这两座塔的铁架子。好像有道简单的铁丝网把两座塔围着,里面的地没有平整过,还有一些废砖块、旧木棍什么的,可能是人扔进去的吧,里面长着荒草,好像还有人种了一点菜,感觉就是没有专门的人打理它。塔的北边是一道围墙围着的一家单位或宿舍,红砖的房子,红砖的墙,与电信路东边老民宅对比鲜明。现在想想,那时能往里走的那小路可能就是现在的无名巷吧。
现在的无名巷口,华西急诊科出来找吃的只能来这里,专做华西急诊病人和家属的生意
在无名巷的对面,也就是电信路的东侧,有一家与医学有关的单位,单位名好像是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或者是公共卫生中心什么的,现在记不准了,反正是与医学有关的,每次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这个把这个单位的名字在脑子里转一圈,这个单位究竟是干什么的?他里面也很清静,它的围墙是镂空有,能看到里面一座不高的房子,只有两三层,比较长。这家单位后来挂的名字是省疾控中心。(文章发表后,有两个网友证实,这个单位以前叫四川工业卫生研究所,简称工研所,谢谢两位!)
省疾控中心
这家单位的旁边还有一块水田,有点大,而且是比较方正的一块田,印象中这块田曾种过水稻也种过莲藕,是电信路东侧唯一的一块田。电信路与这块田之间还隔着一条小水沟,水很清,灌溉用的,渠宽大概是可以一步跨得过去的。
华西小红门
这块田再往北一点是玉华村,也是一处华西后坝老房子比较集中的地方,那里面有个奶管站,南门这边打的牛奶好多都是它那里送出的,现在归于新希望乳业了。隔着公行道,那边就是川医的西区,临床医学、法医、公卫、口腔等系就是那里,西区的西门俗称小红门,就开在电信路上,门的对面也就是电信路的最北那一段,其西医院,医院,当时的成医院为川医,而且我们称医学院也叫川医,倒医院就看当时的语境了,反正周围本地人是不会搞错的。
华西急诊科/第一住院大楼
当时的川医,门诊部与住院部之间隔着一片水稻田,有一条小路相连,当时为什么修建成分开的两部份,是不是为了担心病*感染而人为地修建成分开的形式,这样理解也是说得通的。在电信路上看门诊部与住院部之间的小路的后头,有一个干*泥土堆,周边的人都称它为皇坟。后来,在电信路上看不到皇坟了,川医门诊部和住院部修来连起来了,那一片的田医院收入囊中了。
年,有家人在华西住院,得空的时候去那一转找了找,还真发现了那个地方,坟土夷平了,只有一个水泥砌的圆圈,直径约七八米,里面只有烂砖碎土,如同戈壁滩一样。旁边立有一石碑,发掘过,说这里是成汉墓。去年路过,专门去看一下,本以为可能啥也不剩了,结果老远就看到一个大堆堆,上面长满青茅草,有点像专门种的,肥力很足,长势茂盛,不知怎么让人联想到昭君的青冢。虽然是精心维护了一番,但与曾经的风貌相差悬殊,总还是觉得有点那个。
医院内的成汉墓,俗称的皇坟
以前那个时候,川医远不像现在的医院这样名气大,在全国医院,那时的川医门诊部就只有两三层楼,格局有点像庭院式的,建筑感观既有点老华西的风格,青砖的外墙,色调如华西坝的老民宅,很朴素,同时又具有一些苏式的风格,直来拐去的回廊与各科室无缝连接,正面突出位置的挂号室方方正正,像个大阳光房,其面积对于当时的门诊量好像还是有点超前了,临到中午或后半下午,人影稀少得像个列车经过好久以后的小火车站。
左:电信路,右:医院
对于城南一带的人来说,从川医大门开始往北,那里才算是真正进到城里了,从那里(国学巷)开始才见得到正规的铺面,就是一家接着一家的铺面,那时觉得城里就该是这样,而川医大门以南,也就是电信路,只是个半城半农的地方,电信路没有一家正规的铺面和商店,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稍微出现了一些个体小商业,包括现在也是,没有多少日常的商业在这里生长,当然,除了急诊科门外的快餐店,它的火爆那是另一回事了。
别看前面笔者把电信路描绘成既有田园风,又有民国风,还有小桥流水,还有点科技元素,但在晚上笔者都尽量不走那里,黑黢黢的,状况复杂。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晚上怎么了?晚上还可以吃夜宵呢?晚上更有情调,更浪漫,可是退回很多年前,此时彼时不可同日而语。还记得有一次,大概在90年左右,笔者在半夜3、4点钟时要送家人到川医看急诊,当时的情形是很担心但又非去不可,当时不敢走电信路去,只有走一环路、人民南路、小天竺街、国学巷,绕这么一大圈。当时没有出租车,而路上是灯光昏暗,一片寂静。回程时在人民南路发现一辆卡车冲进川医东区一座老房子的半地下室,车头扎进去了,车身还翘在外面,看到这一切又是死一般寂静地,让人倒抽凉气,当时还想幸好我们没有碰上。
如今的电信路,两座铁塔已拆了很久了,民国时期修的华西后坝的老房子拆了后再修的房子现在也成了所谓的老破小了,不是老破小的房子只有一座傲仕门了,但这里发展最快的当然就是以前的川医,现在的医院了,医院医院,也频频在媒体中见其消息,来看病的人潮一直居高不下,外地人不在少数,最能明显感觉到的是藏族人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估计占比达20%,医院名气高,高到高原上了。
华西转化医学综合楼投入使用
最近关于医院的消息是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正式启用,这个大楼建在第一住院大楼的对面,有一空中廊道跨过电信路连通两座大楼,一个大手笔的建设,也算是当地人的一个福音,尽管当地人现在一般小病都不去华西看了。
最近有一个工程对电信路的影响可谓巨大,对交通方面有颠覆性的,东华苑拆迁后的空地,十有八九会修出一条路来,将来小天东街就可以直通电信路了,甚至从高新区铁路下的隧道穿到玉林,就可以直接通到医院了,感觉上交通更畅了,但越是这样,电信路可能就更容易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