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医院援藏大夫刘浩前往聂拉木。说起这次援藏之行,他坦言既光荣又忐忑,医院的充分肯定,光荣地加入援藏医生团队前往西藏,为祖国的援藏事业出一份力,后者是因为意识到责任重大,路途不易,也为即将遇到的高原反应和恶劣环境做好了心理准备。
近日,医院周喜强副书记、人事处曹明华处长、口腔科成洲副主任一行三人来到援藏医生刘浩家中,看望了刘浩医生的父母和妻女。周书记仔细询问了刘浩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刘浩妻子的工作情况,医院对援藏医生家属的亲切慰问,对刘浩等外派健康扶贫医生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治疗上百例患者,没有一个人出状况
聂拉木县海拔米,下属大部分乡镇海拔都在米以上,最高海拔米,中间经过三个垭口,海拔都在米至米。7、8月份的西藏,正是雨季,有些路段下面是冻土层,路面湿滑,坑洼不平,高山之间弯道多。加上尼泊尔大地震之后,聂拉木的恢复工作尚在进行,交通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援藏医生坚持下乡医疗普查、进行流行病调查等等,给藏族同胞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而所谓“下乡”更像是“上山”,意味着更高的海拔和更差的住宿条件。
援藏大夫刘浩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县的口腔医疗保障设施,本来聂拉木县的口腔医疗条件就非常有限,在年尼泊尔大地震后,有限的口腔设备也都被破坏了。聂拉木县震后长期缺乏专业的口腔医疗设备,只能简单开药,拔牙时也经常没有麻醉。说起当地医疗情况,医院,医院,由于交通不便,开车也需要3-4个小时。重症病人们往往要医院,但去一趟市里少说得7-8个小时,非常耽误病人的病情。乡下的农牧民来县里看一次病,往往要开车2-3个小时,援藏医生们体会病人们的难处,不管是就近接诊还是下乡义诊,他们尽可能一次性为藏族群众做好检查、治疗和药物配发,让藏族群众少受舟车劳顿之苦。
关于前些天完善医疗设备的事,刘浩笑着说:“口腔牙医虽然新的设备进来了,但是因为地方偏远,缺乏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的支持,一些设施是我和施工师傅研究鼓捣,一起装起来的。”设备安装过程中,许多在内地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配件不齐全,物流缓慢,常常需要很久才能解决。幸运的是,聂拉木的重建恢复工作也在持续进行。“药房里的药品,基本药物都有,国家震后重建投入很多,恢复得也很快。这里已经有了一个门诊楼,有一个病床楼正在建,很快一些简单的手术也可以开展了。”
医院的放射科一直不具备拍牙片的条件,这让刘浩一开始非常不适应。因为在烟台,规范的口腔治疗流程都要求根据牙片对牙齿治疗中的具体风险进行充分地分析判断,有效地规避风险。但在这里缺乏有效的放射检查手段,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有很大的风险。刘浩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充分考虑到藏族群众对口腔治疗的迫切需求,想尽办法减少治疗风险的同时为患者解除病痛,至今已经治疗患者上百例,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说起藏族群众的口腔健康问题,刘浩先是指出了此前手术的不规范,藏族群众往往因为牙疼不打麻药而直接拔牙,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影响,藏族群众的口腔健康也急需普及推广。“藏族群众口腔卫生观念不足,很多人没有刷牙的习惯,更谈不上定期口腔检查。所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这边龋病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大多治疗不及时。”
进当地学校讲授口腔保健知识,却只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