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姜虹守护生命的ldquo梦醒时分r
TUhjnbcbe - 2022/4/12 17:38: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8648.html

本文转自:医院

每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几乎总会与麻醉产生交集,但仍有许多人以为麻醉医生只是在手术时“打一针”,让患者“睡一觉”。事实上,麻醉医生不仅在整个围手术期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麻醉的概念更是从临床麻醉扩展到重症监测治疗、急救复苏和疼痛治疗等多个方面。

今天,本报记者就走近这样一位砥砺前行的“幕后英雄”——上海市领*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教授,一同感受她在面对危重情况时的坚韧意志,感知她藏在口罩下的温婉气息,感悟那份守护生命“梦醒时分”的力量与决心。

勇闯麻醉之“难”:

为更多患者创造手术机会

一直以来,我国头颈颌面肿瘤和畸形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整复外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已达到国内领先、比肩国际的治疗水平。尤其是该院麻醉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头颈颌面手术疑难病例麻醉,开创我国在该领域的诸多先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为患者减轻病痛、还他们健康体魄”的信念早已融入麻醉科团队的心间,代代相传。刚出生仅9天的男婴因占据半个脸庞的肿瘤压迫食道、呼吸道而进食困难,切除手术迫在眉睫;11个月的婴儿下唇部长有巨大血管瘤,反复出血并出现休克,命悬一线……“只要还有一线机会,就不能轻易错过。”从医三十年来,在成百上千的紧急危重情况、疑难杂症患者面前,姜虹始终带领团队竭尽所能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以精湛技术为手术扫除障碍。

头颈颌面部手术存在困难气道发生率高、术中对麻醉要求特殊、围手术期脏器(尤其是肺和脑)损伤风险大等特点,管控不善则造成严重麻醉并发症甚至死亡。如何改善和提高此类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这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之一。为此,姜虹带领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行系统研究,形成规范的诊治方案,并进行推广。

有人说,真正伟大的事物,都会被发明两次,第一次是让它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第二次是让它走向大众生活。为解决困难气道发生率高的问题,姜虹团队构建困难气道综合预测系统,并结合三维CT和仿真内镜技术,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研制的困难插管装置进入产业化生产,已普及推广应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姜虹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临床大数据的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结合人像识别、声纹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智能评估困难气道的研究,同时创新将可视化技术、气体监测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融入智能插管系统,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她在国际上发表原创性的成果,并获得美国麻醉医师年会年度最佳论文皮尔斯纪念奖,有望进一步创新和简化临床评估流程、提高困难气道预警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经过长期努力,姜虹带领团队形成特色鲜明的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并为头颈颌面部手术围术期脏器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由她主持完成的项目“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策略与围术期脏器保护的研究和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申请专利/知识产权项,获得授权余项。

“麻醉科医生就像在风暴里,拉着一条生与死的风筝线,不断提醒自己,再累,也要清醒。”这句来自影视剧中的台词,仿佛概括了姜虹从医以来的三十余年。在她看来,每一条“风筝线”都承载着她和团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勇担医者之“肩”:

让学科足迹覆盖更多医疗一线

姜虹说,手术室就是麻醉医生的“战场”。为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她带领团队将麻醉科的足迹覆盖手术室内麻醉、门诊麻醉、麻醉后恢复、疼痛门诊、术后镇痛、外科监护治疗、院内急救和复苏等医疗一线。

年,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的发布,姜虹带领团队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全面实践“术前麻醉门诊-术中精准麻醉-术后麻醉监护”的一体化围手术期管理理念并逐渐向智能化迈进,进一步提升危重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救治水平。

如何让更多患者知晓麻醉?在姜虹带领下,学科较早在上海设立麻醉评估门诊、多学科会诊平台;开发并推广智能化麻醉评估系统;全天候开展麻醉评估门诊、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术前积极调整患者的全身情况,提高其对后续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缩短术前待床日,从源头上杜绝因术前准备不善而造成的手术暂停。

面对患者经常出现的术后气道问题、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姜虹带领团队妥善处理术后一系列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减轻患者术后的管理压力,从源头上减少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理念(ERAS)发展,姜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ERAS工作:组建工作小组,与多学科医生共同合作和协调,从围手术期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特定外科疾病进行医疗流程优化及管理方案完善,促进麻醉相关并发症早期防治,让患者术后得以快速康复。

医院重要的平台学科,姜虹带领团队每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9万余例,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死医院的平均水平。“麻醉医生存在感低,但对生命的珍惜感一定要强。”作为“幕后英雄”,她始终用行动践行着自己从医的誓言。

勇挑师者之“担”:

将学科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学生很少能进入手术室,身临其境地麻醉。如果用VR虚拟技术教学,就能让他们离手术更近,教学效果会更好。”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的姜虹,从年至今,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能继承和发扬,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姜虹于年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由她开发的气管内插管全麻、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股静脉穿刺置管等三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分别入选上海市教委留学生示范课程、交大医学院重点虚拟仿真课程项目及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仿生竞赛参赛作品。去年完成的“基于进阶式实训、线上整合和虚拟仿真实验的麻醉学教学体系的建立”,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5年来,麻醉科先后派遣多位中青年技术骨干前往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研修深造。多名年轻医师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做主题发言,多人次获得国际会议论文交流一等奖。

与此同时,姜虹于年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口腔麻醉专委会主任委员和亚洲口腔麻醉学会联盟(FADAS)的常务理事,主办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第九次FADAS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年,她当选为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同年,她牵头成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麻醉与镇静镇痛分会,并担任首任会长。此外,她牵头制定《口腔颌面头颈部手术麻醉指南》等标准、指南与共识,主编和主译《口腔麻醉学》15本学术专著,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曾有一位麻醉医生为同行写下一首歌:“无影灯下,黑夜白天,憔悴又几分。就把这首歌,送给守护的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逝去的青春……”每一句歌词,仿佛都书写着姜虹的坚韧与温婉。

记者:您是如何与科普结缘的?

姜虹:在术前术后访视的过程中发现,患者普遍对麻醉缺乏认知。许多人会问,为什么手术前要禁食?能喝水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科普,病人有知晓的权利,麻醉之前要取得病人的充分理解和配合。病人了解了麻醉的整个过程,知道医生会做些什么,病人该做些什么,就不会引起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记者:在您看来,哪些方面亟待科普?

姜虹:麻醉有局麻和全麻之分,很多患者纠结于选择,这也是需要科普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择,取决于病人身体状况、手术方式,以及麻醉医生对不同麻醉方式的熟练程度。一方面,如果患者同时还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等,这些基础性的疾病会进一步增加手术风险。另一方面搞,风险还来自于外科手术,手术切开患者的身体组织会造成机体出血;而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机能紊乱。但麻醉苏醒后,这些影响都会消失,患者生理机能就可恢复如前。

推荐阅读

欢迎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虹守护生命的ldquo梦醒时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