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观,通俗的说就是凡事长远考虑,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原理看待问题。全局观,就是坚持到最后,不惜代价获取最终的胜利,不因局部胜负而耽误全局胜负。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竞争日益火热的儿童口腔领域,“全局观”的理念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极橙齿科
作者:刘晓静
"什么是全局观?回到我们诊疗中
"一颗牙的局举个栗子,充填了一颗牙齿(邻面龋),3个月后充填物脱落了,理所应当免费再补,过3个月又脱落了,再免费补,过3个月又……。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再第一次脱落时就能预见到未来的多次再补,会不会改变做法呢?如果当时做了预成冠,就没有后来的那么多“又”了。就算给免费做了冠,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就算这颗牙最早是别的医生补的,就一定吃亏了吗?后面那么多产能的浪费,也是吃亏啊。更何况,这是在牙髓没受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多次充填,真的累及的牙髓,这个亏双方都吃大了。一口牙的局大多数时候,牙和牙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毕竟一个屋檐下,不时地总会互相关联。尤其诊疗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举个栗子:涉及保持器的多颗患牙的全口诊疗,什么时候取模?什么时候拔牙?需要拔的牙的邻牙是否是患牙?是否有可能被同一次麻醉覆盖?基牙和保持器的定位牙齿的持久性是否可靠?本次设计是过渡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如果医生自己没有想清楚,就无法和家长沟通清楚,最后要么孩子和家长体验不好,要么后续可能出现纠纷。一个娃的局尤其是3-5岁,这个年龄段,把握好了皆大欢喜,有一步拿捏错了,后面可能节节败退。在没有疼肿的情况下,家长可能会希望先治洞大的,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专业医生,对幼儿诊疗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家长更熟悉,把自己对儿童行为引导的理念灌输给家长以获得信任和支持,其长期效果一定比被家长牵着走进坑要好。极端的栗子:如果一个孩子在3-5岁时束缚下做了窝沟封闭,4岁时补牙时配合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这些需要补的牙很可能是3-5岁时没有被封闭好的牙。如果4岁补牙不配合,这些勉强补的牙就可能会在4-5岁或者5岁再次出问题,每次出问题都在一年内的时间,我们是免费负责呢,还是花费口舌和精力去解释呢。一个家的局一个焦虑的全职妈妈带孩子看诊,担心拍片担心麻药担心孩子承受,而孩子却被照顾得满嘴蛀牙。这样的情况除了这个孩子个人的基因,饮食偏好之外,问题可能还出在他的父母或其他照看人。他们是否有喂养上的误区?是否有清洁上的不周?是否有理念上的不合?如果只是盯着孩子的牙齿,我们也只是治好了一时。刘医生正在帮小朋友做治疗~
小朋友看着很享受~
图片来源:极橙齿科
为什么要全局观为什么要全局观,医学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晓非(极橙首席医疗官)说好的医生(牙医)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合体,我理解就是做的精致,想的发散。有一位医学前辈的墓志铭:有时治愈,时而缓解,总是安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E.L.Trudeau
拿龋病来说,我们能治龋病吗?首先,一颗牙蛀了,那不叫龋病,那叫龋齿。一个人蛀牙,那才叫龋病。教材和文献上更多地在讨论“龋病管理”,所以我们把一个孩子的满嘴蛀牙都补好,并不能说“治好了这个孩子的龋病”,未来还有更加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不蛀牙或者少蛀牙。想对一个孩子做好龋病管理,就必须了解他为什么蛀牙,为什么蛀得这么严重,眼下的治疗如何设计,应给与其怎样的日常护理和就医建议。顾及得到大局才是医生。刘医生专注看牙中~
图片来源:极橙齿科
如何培养全局观?如何培养全局观,借此机会再次宣传,安利大家最新出炉的初诊问诊清单。在看到孩子的某颗牙齿之前,先在问诊清单中了解这个孩子生活日常和成长过往,了解他是怎样被照顾的和怎样被教育的,了解他的家长的理念和需求,这样才有可能想出一个方案,既可以帮的到孩子(患病的人),也帮得到家长(困惑的人)。最后,让我妄想一下,如果我们对一个孩子从2、3岁或者更小的时候开始龋病管理,我们不仅是那个补牙的人更是那个治病解惑的人,那么不管是孩子还是家人,对我们的信赖感,是不是会更高一些。小朋友在帮小恐龙刷牙~爱牙意识从小做起~图片来源:极橙齿科
一个优秀的儿牙医生是脑、口、手能力的高水平统一。想得清楚、讲得明白、做得到位。“想”跟临床思辨有关。我理解的儿牙临床思辨能力,包含两个主要元素,一是全局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