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散治小儿口疮效好
医院王忠智
口疮,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口腔疾患。由于小儿服药较困难,笔者自年以来自拟釜底抽薪散外用治此类疾患例,经治痊愈例(口疮诸症悉除,乳食正常),好转58例(口疮、流涎减轻,但未全消)。
方药及用法
吴茱*、胆星、大*,药量比例4:1:2共研细末即可使用。用时将药末与陈醋(日常食用醋亦可)适量调成糊状,等患儿晚上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外加纱布包扎,12小时后去之,据病情次晚可再用一次。本拟方药味一般不作加减,用量可据患儿年龄、病势按比例略事增损。
病例
魏xx,女,1岁,年12月29日诊。三日前发热,现热已退,而口腔疼痛溃烂,流涎多‘哭啼不肯吮乳。’诊见患儿烦躁不宁,口唇及舌边灰白色,有多个椭园形小疮,周围红晕,稍有接触即痛而啼哭,舌红、苔白,指纹淡紫,体混36.8`度辨证属外感初起,失于调治,致*邪入里化热,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故发口疮之疾。治宜导热下行,处釜底抽薪散:吴茱萸8克,胆星2克,大*4克,共研细末分两次敷用。两日过后患儿知饥索食,余症悉除,口疮告愈。
体会
“口疮”一症可分为鹅口疮、口疮和口糜三种。口疮则以口唇、颊内及舌边见白色溃烂小疮为主症。
临床尤以早产儿,体虚豪弱,久病乳幼儿为多见。多因口腔不洁,感染秽*之邪所引发,临证属心脾积热上攻者居多,治宜清泻心脾积热,内服导赤散,泻*散等方为主,针对小儿服药困难,笔者采取内病外治,用之无不收捷效。
拟方中吴茱英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古医籍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谓“吴茱英,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小儿多热生痰易惊,以胆星清热化痰镇惊,大*苦寒,性察直遂,长于下通。醋溶和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四药合群,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原之义,其意为“病在上者,下取之……”,本方用药少,收效捷,便于儿童用药。经临床观察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皮肤局部过敏。且治患儿越小,取效越速。
来源于新中医
相关阅读
釜底抽薪散的演变——傅少岩
节选自《杏林医选》
“釜底抽薪散”是古人经验方。原方组成:吴茱萸、大*、*柏、南星各3克,共研细末,醋调敷足心,专治咽喉肿痛。先君生前用:吴萸、大*各10克,共研细末,按前法治疗咽喉肿痛、痄腮、火眼暴肿、烂口和肝阳上亢巅顶头痛等症,常见显效。
父亲用意是取吴萸走厥阴,引热下行,大*泻火解*,醋能助二药循经。
解放后,有人介绍治疗“腮腺炎”方:吴萸三分,大*一钱,*连五分,胆星七分,用法亦同,认为疗效很好。但经过反复实践,感到此方药量太小。后来我在一次探亲假期间,和父亲共同研究了此方。
根据父亲提出的用药分量,修改了后一个处方,并改进了用法。即用:吴萸10克,大*10克,*连5克,胆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成浆糊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处),用净布包扎好,敷二十四小时即取去。如尚未见效,过十二小时,再用醋调敷原药一次。每用此方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获得显效。曾于年冬至年春,共治疗痄腮三十七例,全部治愈。此外,对头面咽喉诸般火*之证,均有一定疗效。
对口腔溃疡有奇效,没副作用的“消炎药”——王长志我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对药物比例作了一些调整,同时又添加了一味清三焦热的中药栀子,这样即便是出现体温超过37度的发热,也能有退热的作用。
所以方子改成了吴茱萸18g、大*12g、胆南星6g、胡*连10g、栀子10g,所有药物混合之后用粉碎机打成细粉,装在密封的瓶子里备用。
使用的时候用两勺药粉,加上米醋(或者陈醋)调成小饼,晚上睡觉的时候贴在两只脚的涌泉穴,外面用穴位贴(或者胶布)固定,不要弄得太稀,会染色。早上可以揭下来,到晚上睡觉再贴上。
主要用于口腔溃疡,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急性咽喉疼痛效果都很好。另外所有脖子以上部位的急性炎症,都有效果。而且是外用药,只要不过敏就没有副作用。
我的应用经验是口腔溃疡一般一天止痛,三天收口。其他的疾病基本是一天就减轻,轻症三五天就能痊愈。特别重的比如说高烧不退的,配合口服药物,一般三天之内就能体温恢复正常。
方子虽好,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无效请及时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