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阅读,一场精神的盛宴
TUhjnbcbe - 2025/8/13 10:06:00

阅读,一场精神的盛宴

江敏

很喜欢当当网的广告语“阅读,丈量世界”。因为阅读,才不会让这个华丽丰富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才会让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灵魂,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人生天地间,而浮生如梦,古人秉烛夜游,今人读以忘忧。贾平凹曾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阅读,大概就是一辈子的“任性”,一辈子的幸福吧。

有人说民国是近代的战国,因为民国是近代文化的纷呈时期,更是“大家”辈出的时代。与其说喜欢这个时代,不如说喜欢这个时代的那些人物,更不如说喜欢这些人思想上的锋芒。于是,书橱里放了几本《先生那年》《人生第一课》《过去的课堂》《民国校长》等等。

最喜的是《民国校长》一书。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记录下了那个年代的先贤们。民国的这些校长的称谓还有学者、作家、革命家等,可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如“先生”二字来的亲切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

里面有为表整顿北京大学决心,说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肺腑之言的蔡元培;有负笈西洋,学贯中西,自称北大“功狗”却是北京大学历任校长中最值得纪念的蒋梦麟;有转移风俗,创立私立大学神话,提出了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的“南开之父”张伯苓。还有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浙大保姆“竺可桢”、“金陵儿女”吴贻芳。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我称他们为先生,是因为我曾被他们感动、震撼。

先生已走远,但不屈的背影却昭示千年:战争也好,和平也罢,人不该缺的就是信仰,它是一种精神的底气,它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我们常说“茶清心,书筑魂”。培养人的精神的方式有很多,可终不如阅读来得直接和痛快。当我抚摸着这本书时,忽然想起千年前范仲淹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不禁挺直了脊梁。

人生于天地间,精神是一个人的底色,可只有底色,人生就会暗淡许多。只有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拥有一个有意思的灵魂才能配的上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于是,阅读让我遇到了一个个有意思的灵魂,让我在浸染中成为一个明丽之人。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黄永玉对曹禺如是说;“父不受诛,子可复仇。”张起元等联名对林森如是说;“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吴聪灵对范美忠如是说。《见字如面》通过一封封信笺再现了一份份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对于林海音来说,她的童年藏在北京的城南。那个金色的年代是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交相辉映的,即使童年远去,即使远走他乡。

“沙漠瀚海终于如诗如画如泣如诉一般地在我脚下展开,直到天的终极。”“深秋的高原,稀薄而亮如薄荷的空气,辽阔而安静的草原。”撒哈拉、高原、莫高窟藏着一个意志最坚强,思想最自由的女子的梦。

喜欢阅读,它让我走进了一个个更广阔的世界。和一个个具有喜怒哀乐的人们交谈,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丰富,情感的灵动。忽然想起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生活有味远胜于淡漠,就像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苦胜于哀乐两忘。”

阅读,让我这个生于天地间,作为大地的孩子,苍天的子民,成为了一个更真、更完整的人。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阅读,最大的成就不仅是使自己成为了怎样的人,而是辐射到你的周围,让他们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古人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了更好地带动我的学生读书读好书,丰富语文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树立民族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我设计了一个名为“中国人”语文主题活动,口号“展国人风采,树民族自信”。即,每天一名同学上课以演讲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中国人手抄报。要求选取一位古今中国名人,不可重复,要有关键词、有故事、有名言诗词、有个性标题、有个人评价和思考,语言必须流畅、有文采。每人十分钟展示时间,课后统一复印,发给大家,作为作文素材学习。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找素材。通过分享的人物,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这些人物身上的品质和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们。

读书,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爱上读书,才能爱上那个不断改变的自己。于是,一个又一个惊喜告诉我:读书,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影响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灵魂。

又想起张丽钧老师博客中的一首小诗:“我家小妹妹/提着竹篮去打水/妈妈说/竹篮怎能打来水/可我明明/打了满满一篮水/一路上花儿要我喂/草儿要我喂/等我回到家/没了一篮水。”阅读,就如这篮中水,涤荡着我的内心,使我透亮明丽起来,也喂饱了我的花儿草儿。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一场精神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