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是一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而生、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报纸——经济日报走过的时间。
年1月1日,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有一群人为中国一份经济大报的诞生分外忙碌;就在那一天,第一期散发着清新墨香的经济日报由这里走向全国;从那一天起,经济日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广大读者共同走过波澜壮阔的40年。
亲切关怀
经济日报创刊以来的40年,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一路前行的40年。坚持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传播党的声音,是鼓舞一代代经济报人踔厉奋发的最大动力。
“你们的每句话是否都能代表中央?”年2月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班特妮在采访经济日报时任总编辑安岗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安岗同志回答道:“作为中央媒体,就是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济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党中央对经济日报社工作十分重视、十分关怀,不断为经济日报发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作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做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指明方向、提振信心、增强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在经济日报亲自撰写了一系列署名文章,立论高远阐述发展之方,高屋建瓴诠释理政之道。
从着眼国家统一大业的《发展闽台经贸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到诠释有为政府的《政府该怎样为百姓服务》,从思考发展路径的《怎样做活特色经济这篇文章》,到探索制度创新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城乡一体重在统筹发展》,到强调自主创新的《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署名文章及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相关专访和报道,从一个个侧面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工作的深邃思考、对经济日报的深情关爱。
名正则言顺,言顺而业兴。年8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为经济日报题写报名,寄托了对全体经济报人的殷切希望。同年10月1日起,经济日报正式启用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报头。海内外读者敏锐地从经济日报报头的变化中读出了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年8月8日,江泽民同志为经济日报题词:“为人民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赋予经济报人崇高而光荣的使命与责任。
年1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经济日报发表重要理论文章《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体现了对经济日报这一传播平台的高度信任。
40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考察、批示、题词、致辞、发表文章、接受访谈等多种方式指导和支持经济日报社的发展,运用经济日报阐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经济日报在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领域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以彰显。
应运而生
回首四十载,步步生豪迈。
经济日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后创办的首份以“经济”命名的中央级党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自觉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日积月累之功,获日新月异之实,书写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经济新闻史的重要篇章。
一大批经济特色鲜明、创新意识显著,兼具锐度、深度与温度的重点报道相继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年6月13日,经济日报一则关于私人租赁经营公有商店和商铺的报道引发全国读者的大讨论,关广梅的行为是姓“社”还是姓“资”?1个月的连续报道期间,多件发自各地的来稿、来信陆续寄到编辑部。“关广梅现象”的大讨论影响深远,对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代需要一个平台,来阐明改革的逻辑;人们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改革的期盼。经济日报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这个平台,成为旗帜鲜明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促进派”。
年9月,经济日报与4家单位在莫干山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莫干山会议因而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中国当代青年经济工作者的“第一次集体发声”。当时的人们或许不曾想到,到会的多名代表中,不少人将成长为各级决策者、经济学家、企业家,有些至今还活跃在经济建设一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是当年会议的参会者,他这样回忆当年的场景:“全国征文选取代表,不论资排辈,不宣读论文,以‘挂牌讨论’为最大亮点,引出了价格双轨制改革等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支持了当年的改革决策及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