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离不开赞助商的资本投入,而“她”让品牌商的广告安排显得顺理成章。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偏好”,在女性市场主导的“她综艺”中,为金主爸爸“代言”的重要任务落到了女嘉宾身上,与女性相关的产品广告纷至沓来。
此时的女性变为“木偶人”一般任人摆布,在操控者的要求下,她们大声喊出广告语、作出夸张表情吸引受众能够充分注意到产品。
何为物化女性?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前后者的共同特点,将女性想象成生育机器、洗衣机、电饭煲、拖把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工具。
为什么说女性在广告代言的过程中是被物化了呢?植入式广告最能体现出这一点。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信息在各种娱乐项目及非商业沟通领域中的策略性展示”。
也就是说,它区别于传统原始的电视广告:在节目的播放间隙中插入直接进行产品展示,而是采用更加丰富且娱乐的方式植入节目里。
网络“她综艺”用植入式广告将女性的身体行为、语言物化为产品展示的工具,并且大多数植入的品牌与女性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美妆产品、母婴用品、女性生理用品等,甚至有些品牌商追求更加极致地与节目中心主题相贴合。
资本家充分地捕捉到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群体购买偏向,参加综艺的女性嘉宾顺理成章成为了资本家和创作者可以利用的对象,通过综艺火爆的效应辐射到品牌广告,成为了金主们的“宠儿”。
《姐姐的爱乐之城》作为《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后的团综,俘获了包括“京东”“力士”“小红书”在内的八大赞助商青睐。《妈妈,你真好看》赞助商“好爸爸”“天猫好药”则是抓住了女性承担家务的日常,获取女性受众的情感认同。
资本操控下的“她综艺”陆续成为爆款,而“她综艺”操控下的“她”成为商品供消费者观看与选择,她们在广告中的形象被“按需解构”,加上创作者用新颖的故事情节和视觉冲击等创意手段营造出舒适景象。
以老牌电商唯品会为例,打着品牌特卖的口号,疯狂介入《妻子的浪漫旅行5》《婆婆和妈妈2》《乘风破浪的姐姐2》《心动的信号4》《女儿们的恋爱3》等“她综艺”中,在综艺广告中她们化身为“衣架”来向观众展示唯品会老牌电商所售卖的品牌特价衣服,也被物化为“机器人”重复着广告词。
“并且唯品会的赞助植入在各节目中均高度统一,节目里的女嘉宾穿着一件当季新款服饰,面向观众介绍‘都是好牌子,天天有三折’”。用较为一致的广告词来对观众进行“洗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费社会中的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往往在其中失去判断能力,只能凭借着个人的广告经验来选择产品。
以女明星为代表的女性观点表述被虚拟的媒介形象所压制,此时的女性价值观在网络“她综艺”的具体呈现中是被架空的状态。
她们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的范本之下执行,所谓的价值观也不过是资本家针对受众心理所设置的把戏,大多数受众或者说是粉丝都沉迷于偶像带来的个人“真实”价值观中。
被架空的女性价值观仍然作为商品被贩卖,“卖家”贩卖女性的年龄焦虑:“她综艺”在表现对象的年龄上覆盖到女性除了幼年时期的所有成长阶段,“小女孩”们在偶像养成类综艺中崭露头角。
“年轻女孩”在恋爱综艺中感受甜蜜,“30+姐姐们”再度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展现独特的中年魅力,“50+妈妈们”与女儿携手登上舞台大秀才艺。
综艺的原始定位当然是有价值的,而作为普通的女性观众,在感知她人的价值观同时,岂不是也会反观自身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会不会也如此自信且成功?
“她综艺”源源不断地输出“偶像们”在各个成长阶段中的美好,但这离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过于遥远。腾讯视频出品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的第一幕话题就是“容貌焦虑”,表明了该话题对女性的影响之深远。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审美经验随着经济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网络电商时代的直播平台中女性被固化为“网红脸”,导致观众对于美的定义范围也越来越狭窄。
女性“她综艺”也助长了这种固化审美的不良风气形成,浓重的妆容、美丽的脸蛋,甚至连整档综艺都在围绕“女性要如何变美”这样的话题展开,容貌焦虑从屏幕内转移到屏幕外。
身为女性的多重身份在前面章节已经提到,“她综艺”预设了女儿、妈妈、妻子、婆婆等女性可能涉及到的所有身份,并且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矛盾、和谐、争吵、幸福等情况。
媒介的介入却让这一切都显得不够真实,但是如果没有媒介的记录,观众除了自己亲身经历,否则将无从得知在对应身份下的生存经验,矛盾命题再次出现。
女性与男性在生理构造与心理感知上存在着天然的不同之处,外部环境中对女性的诸多刻板印象都严格限制了女性获取利益的途径,这是全网播出的“她综艺”所忽视的细节。
“她综艺”在强调女性要学会独立经营生活,面对困境迎难而上,更好地完善自我,却鲜有涉及到“该如何改善女性的工作环境”“如何推动女性平等的工作待遇”,更加没有公开探讨两性之间的工作岗位、升职加新等众多不平等之处。反而是直接将综艺中的女性对象直接放置在一个完全平等毫无偏见的语境中,一开始就已经大错特错。
“今天的世界地图是经济版图,不买不卖的人就从地图上掉下去了”。既然女性作为商品,那么网络“她综艺”的“卖家”与“买家”分别是谁呢?
从内容层面看,卖家是创作者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从制作层面看,卖家是出品公司、节目包装宣传公司;从市场层面看,卖家是赞助商、衍生产品开发者;从平台层面看,卖家是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
相对应地,买家则是综艺内容受众、综艺衍生产品受众。虽然群体大相径庭,但是卖家买家双方对于女性的商品属性消费“贯穿于“交易”始终。
“相较于传统电视时代,广电总局对视频网站及其自制节目的管理,明显更加严格。”“视频网站不仅从传统广电机构那里褫夺了核心人力,更借助后者制作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从共青团那里悄无声息地抢占了面向青少年建设文化领导权的‘政治’任务。”
政治场域对于网络综艺的管控力度愈发强劲,这是一切其他场域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而经济场作为影响媒介场域的关键一环,其决定了“她综艺”的嘉宾层次、节目质量、宣发手段等重要因素。
最后文化场的存在升华了综艺的内在意义。而场域内惯习的改变直接带来了网络媒介场域的新变革,改变了“她综艺”在视听上的呈现方式,资本由文化主导转向使得女性在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也同时作为商品被交易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