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创办至今,一路走来,像创始人周源一样,总是在不停修正、平衡自己。
周源向来信奉内容为王,以至于在其他内容平台为吸引优秀创作者,掀起一轮轮补贴大战时,他仍坚持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无法直接粗暴地批量生产,优秀的创作者更看重平台的调性和互动氛围。
只是同为文艺男青年的他,又和豆瓣创始人阿北对商业化的克制、排斥不同,周源一开始就没有拒绝资本的打算,分歧只在于资本助推知乎商业化的速度快慢。
所以知乎成立几年后就走在商业化的路上。“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于是我就带着一个团队做了一个商业化的东西,不就赚钱吗?”年,周源在知乎新功能“值乎”官方视频这一露脸调侃完后不久,喊出了商业目标:月流水20亿——他并非没有野心的创业者。
于是,知乎在周源的带领下,这些年知乎一直尽力把内容与商业、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跷跷板,摆向更健康的平衡点。周源希望,知乎能一边谋求产品迭代、商业化实践,一边保证不做破坏良性讨论、内容质量和社区信任的事。
但实际上,这确实是很难达成的平衡。
从年开始,知乎社区告别邀请制,开放给更广泛的用户群后,“理想国”的状态就已经很难存在。
一个面向少数精英的小众产品开始走向大众,用户数达到上亿以后,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之间难以达成共识,原本的圈层注定要被稀释。
商业化则更进一步考验着周源的平衡术。
在“值乎”“知乎Live”敲开知乎商业化大门之后,知乎正式进入了全面商业化阶段,并逐渐形成如今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职业培训以及其他服务(包括在线教育、电商)这一组合变现模式,这些都是围绕知识创造延展的。
只是商业化道阻且长,在流量的冲刷下,最终让知乎变成了原住民口中调侃的“编乎”。
“我们也思考,怎样既能拥抱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又尽量减少给用户带来的内容噪音”。周源在年知乎十周年演讲上提到了知乎的努力,不过用户的现实反应却很骨感。
不论是今年4月提出的“生态第一”战略,还是12月,周源在公开信强调“专业讨论”将是知乎必然长期坚持的定位,显然无法说服知乎的众多老用户了。他们早已发现知乎“精英化”内容已经为商业化让路。
如今知乎依然对外强调“专业讨论”安抚用户,因为这是知乎的基础底色,知乎的商业化探索,离不开它的内容属性和社区生态。
如何保障良性讨论氛围和优质变现模式并存?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的同时,知乎也能获得丰厚收益?这是一场理想和资本的平衡,也是知乎和周源的“变”与初心之间的动态权衡。
1精英的和娱乐的
或许,“理想国”一开始就是早期知乎用户的美好幻想。
0年12月19日,周源创立的知识社区知乎开始运营了,“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周源曾非常担心人气不足,为此,早期的知乎实行“邀请制”,当时他邀请了约名互联网科技人士参与问答,其中包括李开复、王兴、马化腾、徐小平、王小川等一众大咖。
王兴0年12月发布第一条知乎,图源知乎App
那时的知乎是名副其实的精英社区,高质量内容叠加精英、名人效应,这奠定了知乎的用户口碑。彼时更是一码难求,一个邀请码曾在淘宝上被炒到了上百元。
但小圈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难有想象空间,上线三年,知乎也只有40万用户。知乎的“变”终于落在年的那场生态开放。
年刚过,周源就把合伙人、高管们集合在一起,商量对开放注册的意见,现场几乎全都投了赞成票。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用户替知乎后悔这一决定——如果不开放生态,继续执行审核制与邀请制,今天的知乎会不会变成一个价值更大的“知识社区”?
不过周源没做这样的假设,从知乎“变”的那天开始,他就做好了接受市场质疑的准备。只是他可能没想到,这场关于面包和爱情的争论会伴随知乎至今。
随后如外界所见,知乎拆掉了“围墙”,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原来小而精的“知识社区”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的用户,段子、八卦、情感解答越来越多。
“原住民”与“新移民”的矛盾也随之而来。早期的精英用户心生不满甚至选择逃离;后来者认为前者虚伪、清高。知乎社区里理性的观点交锋,逐渐夹杂越来越多的抬杠,甚至谩骂。
对于“定位跑偏”的现状,周源没有回避。他曾公开表态,当用户数量变大以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冲突性问题。“从竞争层面来看,整个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处在大的竞争背景之下,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有可能会是横向扩张,也有可能是纵向上把产品做得非常深入,所以我觉得完全不用回避”。
那么知乎的策略又是什么?
选择开放后的知乎,想要突破原有人与人的连接,“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
这样,知乎就成为公共议事厅而非精英们的私人咨询室,话语权下放,让整个平台更有延展性。
为了达成周源想要的连接,知乎原有的中心化社交关系链摧毁了,变成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