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宝洁公司发了一条宣传文章,说女人比男人脏,头发脏、内裤脏、胸罩脏......还用了“连榴莲+螺蛳粉+臭豆腐都比不上”的形容词。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人对广告中性别歧视的谈论。
因而,也促使我阅读《广告中的性别歧视》这本书。
在书中,从市场营销、性别认同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品牌营销中对性别的古板与落后的观念。
①
你是否会疑问:
姨妈巾广告为何要用蓝色液体?
在经期产品的广告中为何从来不提经期,却用“每个月那几天”暗指?
除了古代对经期的陈腐看法,以及其代表“不洁”的印象,还有广告法中的敏感词汇限制。倘若广告制作人越雷池一步,广告就会被禁或遭到投诉。
而“蓝色液体”与“每个月那几天”的暗号,仿佛更加验证了经期的“不洁”,也更让人们避而不谈。
而更多的人,从来没有意识过这个问题,可见广告对人的认知影响是多么的潜移默化。
这便是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②
提到广告中的性别歧视,首先要阐述一下何谓“品牌说教”。
简而言之,就是品牌方教育消费者。
近期最火的例子就是张小泉菜刀拍蒜断裂的事情。而且,张小泉总经理称“国人切菜方法有问题,该向米其林大厨看齐”。
这是一个很失败的“品牌说教”案例。
专业人士称,锋利度越高的菜刀,硬度就越高,缺点是刀身确实也会更脆,容易折。而老百姓用的菜刀能拍蒜,是因为韧性好,缺点是刃口需要经常磨,不然就容易钝。
也许张小泉总经理本意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专业知识,但用错了方式与语言,成了笑话。
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营销方式。
我们以前不用智能手机,不用洗碗机、洗衣机,但是品牌会利用广告或者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学习使用更新潮的产品,去迭代旧有的需求。
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消费者也愿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兴消费产品。
但这也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品牌说教”是否真的完全正确呢?
③
我们使用洗碗机、洗衣机,摆脱了锅碗瓢盆和脏衣服,但是我们为了防止机器长时间使用会发霉有异味,要经常检查下出水口,清洗机器内部的残渣残灰。
我们使用榨汁机,不需要用牙直接咬着吃,看似健康又营养,但我们多了清洗榨汁机的工作,而且水果汁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而最可怕的事情是,广告循环往复的播放,侵入我们的大脑,悄然无息的改变了我们的想法与观念。
前文提到,宝洁公司称“女人比男人脏”的事情,会让多少没有判断力的人信以为真,从而产生偏见与歧视?甚至会成为笑料或者诋毁?
而《广告中的性别歧视》所提到的就是,尽管女性是强有力的消费主体组成部分,但她们并没有被取悦,反而品牌方仍以一个男性视角去和女性沟通,教她们成为怎样的女人。
看看那些美妆广告中肤白貌美的女孩们,看看那些生活用品广告中忙于家务的女性们,看看那些健身器材广告中身材苗条的女生们,看看那些儿童广告中操劳辛苦的母亲们......
这些广告仿佛病毒一般,在你的脑海中扩散,不仅为你制造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身材焦虑,还要不断地洗脑着你:你要成为贤妻良母,你要把家务活做的仅仅有条,你要把孩子照顾好......
④
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亦是如此。
仿佛是框架一般,将男男女女捆绑在支架上,无法动弹。
从我们刚出生的那一刻,从女娃娃穿粉色衣服,男娃娃穿蓝色衣服开始,从女孩子的芭比娃娃,男孩子的奥特曼开始,这场“广告性别战役”已经打响了。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在说广告营销中对女性的歧视,书中阐述的是双向的性别歧视。
现如今性别话题已经被打上了消极、矛盾、对立的烙印,仿佛看到相关话题就会翻个白眼,嘲讽一嘴“女拳又出来说教了”。
但《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做自己,无论男女。
追求自己的需求,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做的。
男孩子化妆会被骂“人妖”,女孩子打扮中性会被骂“不男不女”。因此我们在很多自己喜爱的产品前产生羞耻感,并且不得不跟风买一些“合群”的产品。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没有下限的广告营销说“不”,拒绝羞耻感,活出自我。
女性不应该被定义,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