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靠语言这个“基础武器”之外,徐泾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神器”。
上海青浦、大虹桥区域,有一个微型“地球村”——徐泾镇。徐泾有包括上海德法学校在内的多所国际学校,不少外籍人士居住在此。在徐泾有4万多常住人口,1.6万境外人口,来自英、美、德、法、日、韩、西班牙等国家,全镇个小区里有51个小区住着外国人。
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徐泾的一些外国友人对基层社区采取的防疫措施有些迷茫:“哪些人需要居家隔离14天?”“最近要去国外出差,回来后是否需要隔离?”“为什么出门必须要佩戴口罩?”
要释疑解惑、做好防控,沟通是第一关。想要做好沟通工作,除了靠语言这个“基础武器”之外,徐泾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神器”。
老外最信什么?红头文件
徐泾镇京华居委会主任张志荣告诉记者,要做好老外的防控沟通工作,必须过得了语言关。京华居委共有13个小区,总住户多户,有近个外籍人员,集中租住在绿中海小区。“最近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物业经理和工作人员也有不错的外语水平,这给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比如,广虹公寓小区的物业经理懂英语和日语,能无障碍日常交流;而京盛苑小区的物业经理孙瑶接到告知书后,想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灵机一动,找了自己的孩子当“外援”,把中文版的告知书翻译成了英文版的。
除了发动物业,找志愿者来帮忙沟通也是不少小区的做法。高泾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谢伟告诉记者,高泾社区共有15个小区,其中14个是别墅区,住户基本全是外国人。为了开展疫情期间的防疫沟通工作,社区干部们找了英语老师、在外企工作的懂中文的老外等当志愿者,充当沟通交流时的“二传手”。
为了尽量增强沟通的效率,谢伟也想了很多其他办法。比如第一次预约登记购买口罩时,居委会接到了不少外国人的咨询电话。“我就接到过很多个,都是德国人打来的,对方不会说中文,我不会说德文,两个人在电话里交流半天也没用,干着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谢伟在外籍人员中也找了几个牵头对接人,相当于外籍人员中的“楼组长”,一名“楼组长”负责四五十户外籍人员的防疫物资发放、信息登记沟通等事宜,这样一来社区工作人员只要和牵头对接人沟通一次,再让对接人去和其他外籍人员沟通,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谢伟告诉记者,用各种办法过了语言关,这是和外籍人员沟通交流的第一步,而之后的第二部才是最关键的:怎么让外籍人员相信你?
疫情防控期间,对于返沪的外籍人员,需要执行居家隔离政策,门上要贴封条、要登记信息、要定期测量体温并上报,这些琐碎的“麻烦事”,可不是只靠几句英语、德语、法语就能搞定的。
谢伟告诉记者,德、法等国的外籍人员,对中国的“红头文件”极为信任,大多数人都知道“红头文件”在中国意味着官方、权威、可靠。“有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子也不能取得外籍人员的信任,怎么办?我们就拿文件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谢伟把国家、市级关于疫情防控的“红头文件”打印了出来,还另外打了一份“《高泾社区居委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公告》(第10号)”。“别的告知书、信息登记表可以双语、多语,红头文件不用——翻译成别的语言反而不可信了,中文的红头文件最可靠。”
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看到“红头文件”,原本对社区干部、志愿者有些质疑、抵触的老外,也愿意配合进行信息登记、居家隔离了。
老外不信任基层工作人员咋办?靠短信突破
徐泾镇多名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对记者坦言,疫情防控期间,和老外打交道,确实有不被理解、吃“闭门羹”的时候。
高泾社区志愿者李建退休前是上海德国学校的中文老师,她的丈夫是德国人。李建告诉记者,对于新冠病毒,中德两国的看法并不一样:“我公公在德国,他告诉我,德国当地的报纸上,防范冬季流感的新闻往往登在最重要的版位,防范新冠肺炎的新闻就是块不起眼的‘豆腐干’;另外,在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欧美国家,戴口罩意味着生病了,健康人是不戴口罩的,戴了就是另类,而在中国恰恰相反——现在街上看到谁不戴口罩,谁才是另类。”
中外观念上的差异,给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涉外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徐泾中学英语老师钱婷婷在外国人居住较多的社区当了一个多月防疫志愿者。她告诉记者,由于不少外国人起初不把疫情当回事、不愿意戴口罩,又非常看重个人隐私,要向他们解释政策、让他们配合工作都要花不少工夫。“有一户外国人刚从国外返沪,在小区门口登记信息时笔迹潦草,我们看不懂他的名字,就上门去问,正好他本人不在家,只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在家,一开始说什么也不愿意给我开门。好不容易开了门,也不愿意告诉我他父母的名字、不给联系方式,让我们等到他父母下班回家后再说。还有一个外国人,看到我们全副武装上门发口罩,惊呆了,可能也吓坏了,不愿意接过我手里的口罩,让我放在门口,签字的时候也不愿意接过我的表格,让我把表格按在门上、拿了自己的笔小心翼翼地签了。”
钱婷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2月初的事,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外籍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度、对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配合度也在逐步提高。“比如,有的人会主动告诉我们,家里有口罩,不用我们送过去,可以去送给更需要的人;之前因人员管控要求,基层干部关掉了西郊紫郡小区的一个出入口,这给部分小区居民出行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有的外籍人员就跑到居委去抱怨,但经过我们的耐心解释后,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碰到那种敲门不开、不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