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眼睛里,小宝宝都是只知道吃、喝、睡、闹人的,懵乎乎,其它什么都不懂。但事实上,别看宝宝小,人家可比你都“机灵”着呢!
聪明宝宝平时会有怎样的举动?
1、比如,宝宝身边是爸爸,他就很大可能不会哭,因为他知道爸爸不会哄他,也哄不好他;或者即便他哭了,哭一会儿,发现旁边人根本不搭理他,他就会自动停止哭泣,自己去一边玩玩具或者找别的乐子去了。
如果换做是妈妈,那场景就会是截然相反的样子了。因为宝宝知道,妈妈别说等到他张嘴哭,就算刚刚看到他皱眉头,妈妈就会如临大敌开始抱起来各种哄慰了。这也是很多宝宝在妈妈面前黏人撒娇,却在爸爸或者其他人面前冷漠安静的一个原因。
2、当宝宝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没什么不舒服的话,他是不会出声的,自个安安静静的玩手丫脚丫,吹泡泡,但是如果有人经过身边就叫几声或者假哭吸引人的注意力,等到有人来哄他几下就哈哈大笑。
3、小宝宝虽然不能很好的讲话表达,但他却有非常敏感、锐利的思维和判断力,能够很精准的感知到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比如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宝宝也会乖乖的不哭不闹,跟着大家伙瞎乐;当妈妈心情不好在哭泣的时候,宝宝也能敏锐的感受到妈妈的情绪,并且受妈妈影响跟着一起流泪伤心。
4、平时还有很多小动作的宝宝也是聪明的宝宝,小孩的眼睛特亮、特有神,表情丰富,一逗就笑了,笑得很灿烂,比较早就可以翻身,爱玩积木,拼图等的孩子,当然还有很多的表现,妈妈多观察肯定能发现。
许多研究发现,聪明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质:
(1)比较独立、自律,有时会反抗权威。
(2)常捉弄别人,表现出小丑般的幽默,惹人开心。
(3)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4)喜欢冒险、挑战性的游戏。
(5)对例行公事及令人厌烦的事物,非常没有耐心。
(6)扩散思考能力强,记忆力广且会注意细节。
(7)喜欢阅读,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8)常常需要较多时间思考。
(9)对有兴趣的事非常专注。
(10)敏感,好奇,有丰富的想像力,感觉特别灵敏,如听到某种声音就想到某种颜色。
但是有很多家长觉得很疑惑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一方面的能力很强,比如学广告词,跟着跳舞很快就会了。为什么学习、算数,写字等就是跟不上?
分析
孩子学东西效果的差异和个人的聪慧程度关系不大,而大都是因为学习习惯差,或是兴趣不大、没耐性造成的。
其实这是因为多数父母在教孩子学东西时,只看到孩子头脑聪不聪明,却忽略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态度、意志、兴趣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吸收效果。
怎样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1.强化动力、培养耐性
学习有动力才会学得好,如果是被迫的、或是没有兴趣当然效果不佳。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奖品、或是提出“做得好,妈妈带你去吃麦当劳”等奖励以激励孩子好好学东西时,一定要适量,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学习不是为了奖品、不是为了让家长高兴。
家长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孩子真心说出“啊!原来是这样的,我懂了!”这样喜悦的话。学习需要耐性,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生活各方面都很聪明,但学东西一塌糊涂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没有耐性。耐性可以培养,尤其是学龄前相对更容易。
家长不必苛求孩子能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但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却非常重要。
2.提升兴趣、有效赞美
兴趣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将兴趣延伸到学习上:孩子喜欢养宠物,饲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教他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孩子喜欢涂鸦,家长可以陪他出去接触大自然,了解自然。
把孩子的兴趣和知识结合起来,长大一点,孩子会习惯为解决个人兴趣上的问题而对某个领域知识穷追不舍。另外,每个人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再聪明的孩子,没有好情绪也学不好。
孩子学习时,家长凶凶的表情、或是烦躁的语气,会让他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孩子学会了一件事情,家长不能淡然回应,而应该给孩子微笑的脸庞、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他在正面的情绪下学习,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3.耐心沟通、共同学习
沟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达爱意。孩子年纪小,讲大道理或是一味责骂都没有用,和孩子说说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不是苛责,只是关心。
孩子也有自尊心,让他在家长、老师、小朋友面前都觉得快乐和骄傲,才不会厌倦学习。家长只要给予真心的关怀,孩子便能接受到这份善意。
学习不是苦差事,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学习的快乐世界中,因此,不妨和孩子一起学习,尤其多让孩子体验生活,一个真正抓过虫子的孩子肯定比一个只听过这种虫子名字的孩子更了解虫子。
家长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可以引导他向不同的方向思考,帮助解决问题,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的路上好孤单。
4.善于倾听、切忌比较
遇上聪明孩子做了糊涂事时,孩子自己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因为他是聪明孩子,也许家长只要使一个眼色,他就会开始解释。
家长一定要听孩子解释,不要封住他的口,因为也许从他的解释中,你会发现他已经开始自我检讨了,或是这次胡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是发现他和老师在怄气。
如果没有耐心听孩子解释,就不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不了解孩子所遇到的真正问题。同时,无论孩子表现得多坏,家长都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互相比较。不要经常说:你看人家孩子怎样怎样......适当就好。
这种比较事实上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会抹杀孩子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成人世界惯于比较的心理,不应该影响孩子,为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科学育儿小助手)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