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特别的开年礼重庆晚报正式进入重庆轨道
TUhjnbcbe - 2023/7/11 22:19:00
白癜风治疗药物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608/4635790.html

年1月3日,注定是美好的一天。

新年里的首个工作日,《重庆晚报》正式进入重庆轨道全线网发行。

这意味着,它将与这座城市更亲密,与人们生活更贴近,它将以全新的姿态,带领大家进入崭新的阅读空间。

特别的开年“礼物”

轨道上的新年新气象

“嘿,这不是《重庆晚报》吗?”

“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重庆晚报》!”

……

熟悉晚报的读者不难发现,晚报一改蓝色报头,以喜庆的红色展现在人们视野。1月3日清晨,很多轨道族都对这位“新朋友”爱不释手。

记者在轨道3号线红旗河沟站,遇见了换乘的*燕,她兴奋地说:“原本看到《都市热报》头版的告别信,心里有些小伤感。没想到,新晚报与热报融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令人耳目一新!”

冯涛是晚报老粉丝,为了见证这一天,他一大早就到轨道两路口站,领到心心念念的首发报纸。“内容更潮了,读起来轻松有趣,希望晚报的前路更精彩。”这是冯涛的祝福。

戴玲是渝中区图书馆退休员工,今天领到了3份新晚报,她动情地说,这辈子与晚报没少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最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到公共图书馆看新书、读好报,人们在书报栏排队看晚报的情景,至今让我难忘。”戴玲认为,新时代有新的阅读方式,晚报积极求变,应该为它点赞!

同样感到惊喜的,还有重庆轨道交通的工作者们。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刘露鹭读着晚报长大,她说,能在本职岗位上与晚报结缘,内心不言而喻。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刘康说,繁忙的城轨生活人来人往,人们总是擦肩而过,但唯独因为读报,大家安静的坐在了一起,成为了特别的读友。

重庆市书协会员、九龙坡区书协理事代云也是晚报的老读者,他还亲手准备了数百份对联,作为晚报上线给读者的见面礼。

媒体+资源融合创新

“重庆晚报+”开启城轨生活

晚报,你早,转身仍是少年……年首个工作日,这位年满37岁的“新朋友”,在《致读者》一文中,亲切地向重庆各大轨道站的乘客朋友问好,它坚定的告诉大家:“相信我们,每一次转身,都足够精彩,‘重庆晚报+’城轨生活正式开启!”

朴实无华的开场白,背后蕴含千言万语。这意味着,提速打造国内第一的轨道传媒集团的目标,已扬帆起航。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重庆晚报》来了!

为引领城市阅读,11年前,重庆晚报编辑出版的《都市热报》破壳而出,一时洛阳纸贵,开启重庆媒体又一个时代。而今,重庆第一张都市大报、有着37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晚报》擎起大报引领的大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宗旨,勇闯全国轨道融媒体改革的滩头。

“今天,新重庆晚报的发行,是重庆晚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集团深化媒体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希望既保留都市热报的时尚与活力,又彰显原重庆晚报的人文气息内涵,提档升级、越办越好。”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委书记、产业公司董事长管洪对新晚报寄予深切厚望。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目前,重庆轨道交通每天有万的轨道乘客,受众很广、而且年轻时尚,据悉,《重庆晚报》进入轨道后,将努力成为重庆百万轨道族的“专属定制”,实现媒体+资源融合创新,成为集报纸、新媒体矩阵、轨道语音、轨道视频、主题列车、大平面广告等一体的“枢纽型轨道融媒体服务平台”,每天可形成万+的传播流量。

重庆晚报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化品牌,而轨道交通又是城市形象展示的一个窗口。重庆晚报上线轨道后,必将为轨道交通的人文建设锦上添花,为重庆文化强市赋能。市文旅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到年,重庆轨道交通将形成约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并力争实现在建及运营里程“+”,城轨快线运营里程也将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其强大的"磁场效应"将促进重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重庆轨道传媒又将获得更多战略发展机遇。

未来的日子,《重庆晚报》将与读者距离更近、更亲密,共同走向精彩的未来。

声音:》》》

轨道融媒发展的标杆

*济人中国作协原主席团成员、重庆市作协原主席、重庆晚报文化顾问

在我的文学生涯里,一直有一位结伴而行的老朋友,那就是《重庆晚报》,创刊以来,我在晚报副刊上发表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重庆文坛不少作家都是从晚报副刊走出来的,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大家始终坚守舆论导向,把控主题意蕴,追求文学精神,这让文学和新闻走得更近,两者相辅相成,不断推陈出新。1月3日一早,我看到全新的晚报,版面时尚新潮,内容更具服务性,可读性大大增强。而今的纸质媒体遇到空前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新晚报进入轨道后,将成为轨道融媒发展的标杆。

轨道空间阅读效果好

吕进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重庆晚报文化顾问

《重庆晚报》进入轨道交通发行,是历史性时刻,是这张文化大报的一次蝶变,值得祝贺,我还特意在当天的夜雨版发表了文章。轨道空间相对封闭,乘坐轨道是阅读的好时机,效果不错,这对晚报的文化传承和品牌推广大有好处。建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办报思路,用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内容,来抓住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祝愿晚报焕发新活力。

晚报永远年轻

冉文上游新闻拍客频道主管、重庆晚报原首席摄影记者

晚报有一大群扎根基层的优秀记者,他们致力于表现人们生存状态,展示人们的命运情感。我曾在晚报工作17年,连续7年被评为首席记者,去过地震现场,拿过华赛大奖,有年轻记者曾打趣我是“拼命三郎”。新闻面前,人人年轻,晚报永远年轻。在首期新晚报的版面上,我注意到“城市表情”栏目,希望我的摄影作品能继续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期待更多精品

马京川:重庆日报融媒体编辑部编辑、重庆晚报原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重庆晚报》的每次转身,都足够精彩。”——《致读者》中的这句话,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重庆晚报人一直以来的自信、自励、自豪。我与重庆晚报结缘16年,它的许多精品栏目如慢新闻、夜雨、昨夜今晨等,至今仍让我感怀。我从来都认为,讲故事,讲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爱看的好故事,是晚报区别于其他都市类媒体而与生俱来的特质。相信在以打造国内第一的轨道传媒集团为目标的今天,晚报一定会让读者厢遇自己的幸福,邂逅自己的精彩。

有独有的纸墨香

何浩中铁二十三局驻渝某公司团委书记、重庆晚报原时*部记者

我和晚报结缘有8年时间,从晚报读者到晚报员工,再到晚报的朋友,角色在变,但是和晚报的感情却未变。有时她像一位长者,春风化雨却不呆板严肃,有时又像嘉陵江畔行吟的诗人,踽踽独行却并不孤独,因为她身上有种报纸独有的纸墨香,报人特有的精气神。相信这次转身,晚报将给重庆轨道族带了更多惊喜,给重庆城市文化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给轨道融媒体发展带来更多的源头活水。

彼此温暖照亮

熊志翔医院宣教部工作人员、重庆晚报原社会部首席记者

年12月我加入晚报,与晚报相识相知相爱10余载。至今依然清楚记得,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正是关于《重庆晚报》新闻故事的探讨与研究。我在晚报总共撰写篇稿件,收获工分。重庆晚报自始至终践行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这份报纸提供了无数的新鲜资讯,陪伴了无数人的生活。相信晚报依旧会秉承固有的初心,为你我奉上最真实、最全面的新闻,彼此温暖,彼此照亮。

奉献更多文化大餐

杜术林两江新区*工委宣传部部长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需要高水平、高质量、有温度的媒体,热烈祝贺《重庆晚报》以全新的阵容、全新的面貌为我们奉献更多的文化大餐。在夜雨中感受重庆晚报厚重的人文气息,在市井中感受重庆繁华的烟火人间,在快捷的新闻中感受重庆与世界!祝福晚报、祝贺晚报,未来更美好!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张春莲李琅周圆/文郎建荣/图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别的开年礼重庆晚报正式进入重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