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T老友记韩志鹏
年10月,已经35岁的前媒体人*继新参加了《非诚勿扰》,在个人介绍片,他自称是中国互联网专业性最强的知识社区的联合创始人。后来经网友证实,这家社区正是知乎。
15分钟的播出时长,*继新没能牵手成功,却带来了“知乎”的百度搜索指数增长。
当时正值知乎宣布开放注册,平台需要用户涌入,*继新的操作神似当年为推广QQ而伪装成女网友聊天的马化腾。但八年时间过去,知乎早已不再借此“土法”拉拢用户,其平台价值已是一块金字招牌。
年4月,在吸引上千人参与的新知青年大会上,周源告诉世人,知乎已经是一家大社区,未来要推动商业、用户、内容的交互与提升,构建特色社区生态。
但对当下的知乎而言,“特色社区生态”谈何容易。
“知乎变味”,这是用户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而这背后,则是知乎不断扩张的必然问题,也是知乎社区治理与商业化“左右手”互搏的呈现结果,更是知乎前进路上逃不开的命题。
左手:“靠谱”社区
年10月的一个深夜,马化腾“现身”知乎发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深夜发问一出,网友、大V、媒体纷至沓来,知乎被再次引爆。
时间回到7年前,年5月,马化腾在知乎上留下第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
账号注册8年留下2大问题,“不太活跃”的马化腾也足以点燃知乎。
作为知乎内测时的首批用户,马化腾之后还有李开复、王小川等企业家,Keso、马伯庸等文化名人,郭磊、Maggie等垂直领域专业人士,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足以形成专业见地。
专业人士回答专业问题,知乎大V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业经验和写作能力,在创作前进行充分准备,创作时加以严密的逻辑复盘,如此这般,大V才称得上专业。
物以稀为贵,专业人才从来都是凤毛麟角,知乎也不例外。
年,知乎“数据分析大神”苏莉安调研了万知乎用户,其中粉丝超千人的用户占比万分之九,粉丝上万的则只有万分之二,而零